历溪村


安徽省祁门县历口镇,有个如诗如画的历溪村。它位於牯牛降山脚下,群山环抱。村中王姓人家,於宋朝从祁西山口迁此定基,世代聚族而居,过著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。

历溪是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十分丰富的古村,这里山清水秀,民风古朴。村里有众多古桥、古祠、古树、古墓、古碑、古庙、古戏,深藏著许多古老而神奇的传说,是个迷人的地方。

人尚未走近历溪村,村口舜溪古桥旁的高大水口树早早地跳入眼帘,红枫、古桥、碧水、蓝天是画家与摄影家的风景。站在有著600多年历史的古桥上,牯牛降诸峰时隐时现在白云之中。如今公路已修到村口,这座建於明景泰五年的古桥,就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。牯牛降古代曾称“黄山”或“西黄山”,是黄山向西延伸的支脉。当地传有民谚:“三十六大峰,七十二小峰,大汊三十六,小汊七十二,峰峰汊汊都有宝,只剩下一处,还长灵芝草。”先后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。牯牛降,确实名不虚传。

村中古代出了不少名人,最出名的两位都是明代人,一是御医王琠。他自幼研读《素问》诸书,得医学之奥妙,治病不泥古方,有《医学碎金》、《意庵医案》等书行世。他於明嘉靖年间(公元1522年—1566年)闲游京师时,适逢皇太子得怪病,京师名医均束手无策,王琠药到病除,由此深受皇帝宠爱,被授为太医院官,名闻京师。后荣归故里,皇帝赐其仿宫廷建筑形式营建“五凤楼”。另一位是木商王世顺,富甲一时,村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其假冒皇太子,巧做木材生意赚了3船金银的故事。据说,当年的京城南京城墙倒了40丈,皇帝为了惩罚王世顺冒名欺君之罪,让其出资修复城墙。如今在南京古城墙的一些砖块上,还刻有王世顺的名字呢。

合一堂又名五凤楼,实为王氏宗祠。合一堂的建筑形制非常有特点,整座大殿由120根柱子托起,分为三进,祠内石雕、木雕无一不显示出构件的精雕细琢。天池四周石板上均雕刻有金刚力士及花卉图案,高浮突起。整个祠堂气势恢宏,古朴庄严。由於仪门屋顶四角上翘,饰有鱼鳞图案,并呈鱼尾状,由4条脊背相连,宛如1只老凤携带4只雏凤鸣翔九天,五凤楼之名由此而来。

合一堂的雕刻艺术水平很高,无论石雕、木雕,均做工精细,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仪门前的一对用汉白玉大理石雕琢的抱鼓石,更是美妙绝伦,在徽州祠堂抱石鼓中堪称一绝。这对汉白玉石鼓高1.2米,宽0.8米,厚0.2米,安置在合一堂大门两侧。两面石鼓及基座都是用完整的汉白玉石雕琢而成,正反两面均为吉祥物,高浮雕图案,其中有“龙狮戏球”、“麒麟送子”等图案,还有传说中的“独角龙兽”、“鳌龙倒海”、“天马驰骋”以及“紫鹿银羚”等,惟妙惟肖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。相传嘉靖皇帝念王琠医治太子有功,便御赐一对汉白玉石鼓给王琠,这更是给祠堂增添了几分威严与神秘。

500年过去了,王琠和王世顺的坟墓仍保存较好,王琠墓在村后缓坡上,虽较简陋,但墓后古木参天,蔚然成林,对面的青山呈古代“官帽”状,村人说这是一块“风水宝地”;王世顺墓在来龙山的莲花形上,规模较大,青石板砌就,形制规整,是古徽州富商墓葬的最好标本。修墓时为了防潮,用铁链将棺材悬空吊在墓室内,非常独特,叫作“悬棺”,与抱鼓石和无根水合称历溪“三奇”。

历溪村口的舜溪古桥,历数百年风雨,更显古雅。站在桥边远远望去,绿树掩映中,马头墙起伏栉比,青瓦粉墙斑驳,一派皖南山村的古朴情调。步入村中,更是古风古韵盎然,小巷幽幽,两旁古民居绵绵,甚至连明代的老房子都完好无损,那木雕的窗楹和青石的门框,无不显示著悠久的历史。村中还有“徽州民俗物品展览”,展出不少以前的民间用品,诸如牛轭、蓑衣、织布机等,充满乡土气息,让人看了仿佛回到过去。

历溪村更吸引人的是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迷人的自然风光,村子位於历溪坞口,群山叠嶂,远眺牯牛降主峰清晰可见,晴时山峦壮丽,雨来云雾朦胧,如同巨幅山水画卷。这里植被丰茂,村中大树遍布,有的古树有数百甚至千年历史,挺拔伟岸,郁郁葱葱。历溪河绕村而过,亦给小村增添了不少景致。河水清澈,满河团石,大大小小,或蹲或卧,形状、颜色均天成。古朴而秀美的历溪,至今还有完整的目连戏演出班子,中央电视台《华夏文明》摄制组曾来村里拍摄目连戏演出。